师德典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德典范 >> 正文

高原格桑向阳开 教育仁心向未来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王叁  二等奖

时间:2025-06-27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3件,一等奖13件、二等奖23件、三等奖35件。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师德典范”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十一月的理工大学还浸在滨海城市特有的潮气里,学校门口梧桐枝桠上凝结的水珠总让我想起高原的晨霜。作为风景园林系的年轻老师,我接手毕业设计的通知来得猝不及防,因此心里有些许不安,当拿到系主任分配到组的名单里有达瓦·多吉的名字时,更添了几份忐忑。

新学期伊始,交完毕业设计选题表、上传所有要求的资料,抬头已是三月天,整个建筑馆都浸在潮湿的绿意里,墨绿色的苔藓正沿着教学楼的红砖蔓延,像某种缓慢生长的焦虑。毕业生的设计图纸铺满了整个教室,学生们都在专注而热烈的讨论,缕缕铅笔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带着一丝微妙的甜香。我转头望着角落里那张空了三天的课桌,泛黄的硫酸纸边缘卷曲的褶皱里还沾着汗渍的痕迹,被揉皱的草图上,曲线造型的防浪堤歪斜着扎进海平面,然而比例尺错乱得像雪山脚下迷失方向的牦牛群。第一天,他没有来,第二天,他没有来,第三天,他还是没有来……时光飞逝,组里几个画得快的女孩已经开始画“二草”了,我仍然没有见到多吉。

那个暮色如酥油茶般浓稠的黄昏,我终于撞见正对着图纸发怔的多吉,我其实有点生气的,把捏在掌心的粉笔硬生生的断成三截,灰白的粉末簌簌落进指缝,我想要把最近憋在心里所有的疑问全盘托出并要求他做出深刻检讨,还没等我开口,多吉先说了话,“老师,他们说我们的地块要考虑海浪的侵袭,可我的防浪堤一直做不好......”他的汉语比二年级初见时流畅许多,可尾音仍像被风扯动的经幡般颤抖。我望着他冻红的指节在“滨海休闲公园规划与设计”的标题上来回摩挲,忽然想起开学典礼上,这个总躲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少年,曾用藏语在素描本扉页写下:我要像格桑花一样绽放。望着他眼神里的惶恐不安和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刻,我对他之前所有的不满完全释怀,作为教师,我们终其一生,不就是为了传递爱和输送知识么?对,首先应该是爱。

我们约定在每个周四上午一起探讨设计方案,他每次推开门,发梢结着海雾凝成的霜,空气里总是裹挟着青稞面的焦香,干净整洁书的包里塞满彻夜修改的手稿,我教他用等高线编织地形,教他用道路组织交通,教他用植物塑造空间,他给我讲格桑花的坚忍不拔和吉祥美好,讲布达拉宫的千年时光里的传奇故事,当他的铅笔第三次画出界时,我不再递上橡皮,而是指着那团混沌的色块:“看,像不像冈仁波齐的晨雾?”多吉怔怔望着在草图纸上洇开的水渍,突然抓起炭笔,任由狂放的弧线刺破严谨的坐标网格。

五月的某个凌晨,我被手机震动惊醒,QQ传来的信息里是多吉修改过的70多页设计稿,点开瞬间,显示屏的蓝光漫过凌晨三点的黑暗——防浪堤的曲线竟是依据转经筒转动频率换算出的波浪函数,每个转弯处都暗合六字真言的音节节奏,图纸边缘密密麻麻的批注里,文字如并行的溪流,在某个转角突然交汇成湖。三个月时间里,格桑花终于绽放。

毕业答辩那天,咸涩海风裹着《格桑花开的日子》涌进教室,轮到多吉答辩时,他耳尖泛红,还是用不太流畅的语言向评委解释:“那个是格桑花种子,等比例放大后,每个光点代表十平方米花田……”

六月离别季,樱花早已零落成泥。我站在多吉空荡的座位前,发现砖缝里的苔藓不知何时开出了米粒大的白花。窗台上躺着个褪色的牛皮纸袋,里面是晒干的格桑花种子,还有张用藏文写着“扎西德勒”的卡片。雨水突然漫过窗棂,那些蜿蜒的水痕在眼睛里交织成网——这次我终于看清,那是用等高线绘就的格桑花海。

后来每届新生入学,我都会给他们讲起刻满经文的格桑花海,在转折处激荡出嗡嘛呢叭咪吽的韵律。而那个总在图纸角落画小花的少年,如今正在可可西里设计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公园。去年夏天收到他的照片:绚烂的格桑花海在晨雾中尽展绚丽之美,宛若人间仙境,恰似当年他毕业设计扉页的手绘地图。

或许教育本就是场漫长的转山,我们沿着等高线盘旋上升,只为让某个灵魂在途经的垭口,遇见他命中的玛尼堆。三月,理工大学窗外樱花正酝酿着盛放,而某个少年图纸上冻结的格桑花,已经开遍了虚拟与现实交界的山峦,我仿佛看见晨光中的经幡仍在翻飞,如同千万页未写完的教案。我终于懂得,所谓教育不过是:在他人灵魂的冻土带,用心落下第一笔不会消融的温暖,这抹不褪却的温度,必然绽放出繁花似锦的春天。


作者简介:

王叁,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景观格局-过程与生态恢复、流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应用生态学报》《BiologicalInvasion》《Forests》《NaturalHazards》《大学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上一条:【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武曲:赓续信仰,传承师道——从教十二载心得

下一条:【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刘秀丽:守正创新,向光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