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典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德典范 >> 正文

守正创新,向光育人

土木工程学院  刘秀丽  二等奖

时间:2025-06-20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3件,一等奖13件、二等奖23件、三等奖35件。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师德典范”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光阴荏苒,一转眼我从事教师职业已经过了二十余载。这对于我而言,是儿时向往三尺讲台的初心不改,是坚持一线教学的热忱与执念。

一、初心如磐,廿载躬耕一线

2004年,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内心满是憧憬,却又夹杂着一丝紧张,那种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怀着满腔热忱,一心想把课讲好,然而,教学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新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没东西可讲。因为自己经过了该课程方面的深度学习,已经把课本知识总结出纲要,化繁为简。所以教案薄薄几页,经常会觉得课时太长,无内容可讲。学生接受到这些知识纲要后往往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学习效果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查阅相关规范、文献等资料,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补充阐述,扩展一些相关的知识内容,辅助课程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并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这是第一步,将教案写“厚”。

经过几年的积累,我的教案写了好几轮,越写越厚,最后出现课时严重不足的状况。讲课如连珠炮似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没有时间重点强调巩固,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我又开始第二步,将教案写“薄”。这个“薄”跟刚开始的“薄”不同,多年教学经验使我掌握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突出重点知识的详细讲解,难点知识着重理解,略讲一些次重点内容,删减一些不重要的补充内容。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经过教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这个过程,我不仅对课程内容和重难点知识烂熟于心,而且经过几轮改写,也把教案进行了系统合理的组织优化,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基础条件。

二、与时俱进,续航教学创新

我主讲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钢结构》系列课程,该课程既需要坚实的力学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空间立体模型理解能力。如何把那些复杂又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养分,又是另外一道难关。

起初,我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可结果却不尽人意。课堂上,学生们的眼神中时常透露出迷茫与困惑,作业和考试的反馈也不太理想。

2000年ppt开始得到应用,我和团队教师一起,积极开发了课程的ppt教案,把丰富的工程案例图片、三维立体模型等引入课程教学中。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解决以上的难题。作为主要参与人的成果《钢结构系列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图1 教学研究

后续持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2015年主持山东省名校工程教研课题《钢结构课程学习微信互动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利用智能手机普及对学生学习环境带来的变化,建立了课程微信平台,辅助课程学习。2017年主持校级教研课题《钢结构课程泛在学习互动空间建设》,鼓励学生利用多样化现代化手段和平台开展线上学习,作为线下学习的补充。2022年主持校级教学课题《新时代钢结构工程人才“德·技·新”三维度培养与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学习与时代接轨,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钢结构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进步,科学技术水平迅猛提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利器。我一直继续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例如云实习、课程小实验、创新小组实践作业等,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到课程教学改革中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发表了一系列教研论文。2022年参与的课题《五位一体,德智相融,“钢结构系列课程”教学范式创新与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钢结构》系列课程先后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一流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称号。

图2 课程教学照片

三、以爱为光,照亮后进生的路

钢结构课程历来是同学们眼中的“高挂科”课程。由于课程需要力学课程作为基础,个别同学因为基础课程没学好,导致这门课程学习比较吃力。如何帮助这些后进生提高成绩,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是我从教以来一直不放弃的工作。

去年课程中一位苏同学找我说,他已经降级6年了,钢结构考了好几次,每次都二三十分。我一听这个分数就是属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了。我首先鼓励了他,告诉他只要努力,肯定会有回报。然后我帮他提出了学习帮扶方案,第一,课堂上要求他坐在第一排,随时反馈;第二,课后及时提问,查缺补漏。

图3 课外辅导学生

苏同学也很认真,他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课,积极互动,在基本概念部分回答问题正确率也逐渐提高。但是涉及到原理计算部分就不容乐观,看到他提交的第一次作业,我的心哇凉哇凉的。连工字型截面的面积都不会计算,基础知识欠缺太多了。好在苏同学积极配合,随时随地的问我问题。每次课程结束后,他就逮住我问问题。不上课的时候他就在QQ提问。有时候他问的问题QQ里几句话讲不清楚,我就给他详细的写出来发给他。后来他发现我每周三下午在教研室开例会,他就每周三等在教研室门口问问题。不管他问的问题多么基础,我都很耐心的给他讲解。那个学期,每个周三他都到我的教研室报道,一呆一个下午。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期末考试结束后,我发现他的卷面成绩超过了及格线,取得了大大的进步。那一刻我真心的替他感到高兴,也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

在这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一直保持作为教师的初心使命,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并用爱发光,向光育人,不落下任何一个想学的同学。这期间我有幸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与蜕变。有优秀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也有后进生在不断努力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他们有的毕业后进入知名建筑企业,参与大型钢结构项目的建设;有的选择继续深造,在钢结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每一次收到他们传来的喜讯,我的内心都充满了骄傲与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


作者简介:


上一条:【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王叁:高原格桑向阳开 教育仁心向未来

下一条:【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闫素娟:发现美好,静待花开:愿做学生逐梦启航之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