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3件,一等奖13件、二等奖23件、三等奖35件。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师德典范”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2013年毕业之后,我如愿成为教师,虽然对于如何授课完全陌生,但想到毕竟还在校园里,所以并没有紧张感。在太原科技大学,我第一次站上讲台,也第一次感受到来自讲台下的压迫感。我的工作任务是讲授一门不大受欢迎的课,《计算机组成原理》。当我尝试着像我的恩师们一样讲课的时候,业务基础为零的事实给了我当头一棒。没有师范教育经历,没有关于教学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我做不到生动讲解,只能生硬说明。在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中,我看到了迷惑和些许失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也为了帮助我迅速进入角色,学院前辈赵继泽老师,为我量身定制了“新手培训计划”。于是,在我的非上课时间,我会去他的课堂听课,周末和节假日,会跟着赵老师一起学习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最新文献。这样的节奏把我又带回到了读书时的紧张日子,我从没想到工作后还会有这样的压力,这让我有些想放弃,想逃避。但随着我的课堂互动越来越自然,我自己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越来越清晰准确,学生们的眼神也从质疑到信任,我确信这一切是必要的。而与读书时的压力不同的是,这样的经历不只是让我自己有所进步,更是为更多人的成长助力,是更有意义的付出和坚持。
一年之后,当我做出离职决定时,我最舍不得的,正是这种让我体会到自己可以让学生变得不一样的经历。离开之前,赵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不管我以后到哪里教书,他希望我坚持关注与课程相关的理论、技术的发展,坚持跟踪最新的研究进展、行业动态,有疑惑的时候随时交流,不要过多想着自己的面子,而是要时刻谨记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对给我们这项工作的国家负责。这是工作后第一次有人面对面的对我郑重说出一个教师的责任。虽然是离职了这份工作,但我并没有放手的解脱感,而似乎是随手带走了更重的嘱托。
我的第二个工作还是在校园里,但却不再有机会授课。在上海大学,工作节奏更快,更追求效率和质量,好像大家时刻都在忙碌,忙到无暇去思考是在为了什么工作。面对新的学科、陌生的领域,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钻研,让自己快速融入。但学习新知识和推进科学研究都是没有捷径的,当然也是伴随的坎坷的。每每研究进展不顺利,自己又疲惫低落时,就会想起曾经教书授课的日子,便会打开ACM期刊主页,看看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又有哪些新文献,并把这些文献下载归档。虽然不会再像教书时那样细读细想,但这能让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离开讲台很远,或许某天我还可以再成为一名能讲课的教师,一名能继续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的教师,一名能继续担负起对学生、对科学、对国家之责任的教师。这个期盼,陪伴并支持我完成了两年的研究工作。
参加工作的第四年,为了让梦想植根,我来到了青岛。这座如海盐蝶豆花蛋糕一样的城市,有着大海的包容、咸甜交融的温柔和蓝天白云的明朗。青岛理工大学,犹如蛋糕上一颗晶莹的樱桃,深深吸引着我。再次站上讲台,打开《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材、课件,我的内心被幸福感填满。我庆幸自己在过去的两年里没有放弃对相关研究进展的关注,也感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给我机会能再次在这门课的课堂上助力更多青年学子的成长,更幸运的是,教研室为我安排了一对一的教学导师熊晓芸老师,指导我深耕教法。熊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在课堂上的活力、对前沿理论技术发展动态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深入了解,无一不令我深深折服。在她的悉心栽培下,我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所进步。加入巩玉玺老师的教学团队之后,我对课程知识体系及专业课程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团队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不再有人对我说起“对学生负责、对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对国家负责”,但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践行着他们镌刻在内心的这个座右铭。2019年,在“第五届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高峰论坛”与赵继泽老师相遇,我们讨论了知识点更新、内容贯通、课程之间衔接等话题。他很欣慰我还坚持着他对我的叮嘱,坚守着神圣的讲台阵地,他也为我能在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而高兴。
2023年,我收到了在太原科技大学教过的一名学生发来的消息,他博士毕业了,即将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授课教师站上讲台。当我将这一消息转告给赵老师,他笑着问我:“感受到肩上的份量了吗?知道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重要了吧?”。是啊,师道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从教者。幸好,我当年没有放弃弥补自己的不足,没有在讲台上辜负这份责任。
转眼间,十余年已过。我的教师梦想成为了现实,也因为身处一方沃土、有伙伴同行而越来越美好。每次从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门进入1号教学楼,看着“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几个大字,从眼到心留下印记,让我每上一步台阶,便觉立德树人的责任更重一分。每上一层楼,便觉使命感更强一分。“在教言教”,教师的主要使命之一是教理论,教技能。“大思政课”的深入贯彻落实,对专业课提出了“增内涵”的新要求,也为专业课提供了思政引领下“修外在”的新机会。教师所言的“教”,不只是教授专业知识,还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教育活动,更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回首过往,继往开来,我愿意和伙伴们一起,迎接挑战,积极探索,突破自我,在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下一个十二年更加绚丽,结出更多的硕果。
作者简介:
武曲,201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太原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任教,于2016年到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工作,承担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及相关实践环节的指导。

照片1:2019年5月11日,第五届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我校作为“高等院校第三批系统能力培养试点院校”参会并由武曲老师做汇报。照片中为巩玉玺教学团队部分成员,左起依次为:熊晓芸,王冠,张军能,武曲。

照片2:2019年11月,武曲老师授课,传播知识,教学相长。

照片3:2019年4月,武曲老师在嘉陵江路校区西体育场旁,沐浴阳光,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