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3件,一等奖13件、二等奖23件、三等奖35件。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师德典范”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教务处是高校教学运行的“中枢神经”,排课表、调停课、核学分、算学时……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务,实则是万千学子求学路上的基石。作为教务窗口的行政老师,我深知:每一门课程的调整都关乎学生的成长节奏,每一次考试安排都承载着公平的砝码,每一句耐心解答都可能成为学生迷茫时的灯塔。短暂的两年半工作中,我以仁爱为底色,将理想与信念融入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四有”好老师的初心。
一、仁者情怀:初识考务工作的温度
学生时代总觉得四六级考场里沙沙的涂卡声稀松平常,直到第一次触摸到封存四六级试卷的保密柜时,金属的寒意从指尖窜入心脏——原来国家级考试的重量,是百余间教室、七千余名考生、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的精密齿轮。自我进入教务科,就对考试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难以忘记第一次参加四六级工作时,跟随刘科长带学生逐间验收听力设备,看到他带领学生顶着寒冷的大风天气在教学楼安装安检门,我才领悟考试工作的责任与不易。恰逢疫情末期,防疫安全不可忽视,负责排考的刘老师为此一遍遍重新打印考场材料,整天滴水未进。零下五度的清晨,教务处的前辈们裹着羽绒服早早来到考务室,考试日的情景如同精密运转的钟表:试卷拉运的老师凌晨四点就起床出发;各学院的辅导员们作为流动监考在楼宇间穿梭,为忘带证件的学生开具证明的身影,宛如跃动的音符。很多行政部门的老师,放弃了宝贵的周末休息时光,加入考务人员队伍中,只为了共同完成这场大考。我方能感知到沉重冰冷的责任枷锁,突然有了生命的温度。
二、匠心守护:在制度框架下雕琢人性化服务
教务工作的特殊性让我们常常需“与时间赛跑”。学期初连续加班统计数据,社会考试扎堆的月份连续3周无休,选课阶段不间断解答学生问题……这些场景构成了教务人的日常。有人问我:“行政岗又不是教师,何必如此拼命?”我的回答始终如一:“教育是一个生态,行政服务亦是育人链条的重要一环,教务岗位的奉献更多是“润物无声””。
教务窗口是学生接触教务工作的“第一站”,也是检验行政老师仁爱之心的试金石。面对学生因漏选课而焦急的眼神、因学分不足而忐忑的询问,我始终提醒自己:“教育者的仁爱,始于放下身段的倾听,成于设身处地的共情。”记得某年期初,大批学生因通识课没有开班面临无法毕业的风险,大家都焦急地来到教务询问。我耐心地予以解答,逐个联络对应学院的教学秘书,帮助学生核实具体替代课程直至深夜。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教务工作的高效运转,不仅依赖制度的刚性,更需要人性的柔光。正如王枬教授所言:“仁爱之心体现为尊重、理解与关怀”。在日复一日的答疑解惑中,我学会用微笑化解焦虑,用耐心替代说教,用“换位思考”织就一张信任之网。
初到学生服务大厅时,我曾不能适应开放的办公环境、络绎不绝的学生。但多部门联合办公使我对运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学到了党政办公室工作的严谨高效,学到了学生工作处对待学生的耐心热心。还记得处领导曾提出,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可能只会来教务咨询一两次,但这一两次可以覆盖他们对教务的全部印象,我时刻熟记于心。因此,窗口岗位需要以更好的精神风貌对待,教务科的职责也不仅是“照章办事”,更是“以生为本”。熊永昌教授强调:“教师应通过严谨治学彰显职业理想”。当我在深夜解决学生问题时,当我在假期修改课程信息时,心中始终回响着这句话。每一份精准的课表、每一次公正的考试,都是对“仁爱”最朴素的诠释。
如今我懂得,排课系统里跳动的课程编号,考场安排表上整齐的方格,都是教育长河里温暖的坐标。每当看到朋友圈里学生们查分的雀跃,我便想起那个在晨光中搬运试卷的冬天——原来仁爱之心不在云端,而在试卷袋封签时端正的指节,在听力试音时专注的耳廓,更在无数教育者甘当人梯的脊梁里。
这或许就是理想的形状:当我们把千万个细微的严谨叠成阶梯,就能让年轻的生命触到更辽阔的星空。
作者简介
宋煜萤,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副科级干部。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领域高等教育学。负责校内考试、排课等工作。

图1:2023年校庆活动参与接待组工作

图2:每场考试前夜,逐个查验考务袋。

图3:个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