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3件,一等奖13件、二等奖23件、三等奖35件。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师德典范”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2025年是我成为高校辅导员的第四年,进入青理工之初,我便告诉自己,怀揣着一颗以生为本的初心,去理解、去感悟、去影响,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这四年,面对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局促到自如,从自我摸索到逐渐找到方向,这一路,留下太多的记忆与思考。
一、序章:从一颗种子开始
2022年9月,当我站在学院新生报到处,看着22级一个个拖着行李箱的青春面孔,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毕业时辅导员说的话:"教育者的幸福,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今天播下的种子,未来会开出怎样的花。"
这是我正式从大一年级开始带的第一批学生,三年时间,从每个名字与照片对应,到爱穿衬衫的X同学总是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平时不爱说话的L同学在长跑运动上有着自己的坚持,腼腆的W同学总把奖学金证书藏在柜子夹层.....我像农人辨认种子般熟记他们的特质,教育不是浇灌模型,而是唤醒每粒种子的独特基因。
二、深耕:破土而出的力量
(一)听见土壤下的声音
Z同学是个要强的孩子,“老师,我感觉我读不下去了。”与Z同学相约谈心,两人在校园内边走边聊。他进入大学后,由于专业陌生,尽管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学习成绩仍不理想,这使在高中成绩优秀的他,有些许难以接受,陷入了负面情绪的漩涡,愈加感到迷茫。我尝试用最笨拙却最真诚的方式陪伴,我们坐在图书馆的石阶上,有时聊历史,有时聊艺术,有时聊专业选择,有时只是安静看云。一下午的陪伴,让他的心情得到了缓解,同时我也从四年学业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角度,同他一起规划。
“老师,我感觉舒服多了,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那就好”
“老师,咱们做个约定,我相信我继续坚持一定可以!”
“我也相信”
(二)辨认每粒种子的基因
L同学在新生入学时就显得格格不入,不太爱交流。某次查寝想与他聊聊天,也只是“嗯”“好”“没啥事”。机械式的回应,不愿放下手头自己的事情,总归会让人感觉些许尴尬。后来,我发现平时不爱交流的他,对于长跑运动尤为热爱,让我找到了破冰的希望。从关于运动相关话题的引入,到向他推荐校内相关运动的比赛,从参赛前的安全嘱咐,到赛场上在一旁为他加油助威,我们的交流渐渐多了起来,“老师,这次比赛我拿了第一”“这次比赛成绩一般,大神太多了”“老师,今年校园马拉松第一肯定还是我”,不知不觉,我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三、守望:风雨中的坚持
有次收到学生微信:"老师,您说的坚持真有意义吗?我感觉我好没用。"C同学是一个本来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对自己的期望值总会很高,面对现实的压力受挫后,出现了自卑、内疚甚至自我否定的心理。为了不让C同学这种紧张消极的情绪蔓延下去,我第一时间想她发起邀约,与其交流。引导并认真听着她吐露自己的压力、不甘、焦虑与内疚,听着她边说边哭,实时引导她通过倾诉的方式缓解压力。当宣泄差不多时,我又与她一起,列举入学以来她的成绩,获得的奖项,参与的活动等等,当列了满满一张纸的时候,她发现并确定,自己还是取得了很多成绩。
我指着窗外风中摇晃的冬青树说:"你看,植物在寒风中摇曳的同时,也在泥土里抓紧扎根,这样才能长得更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的坚持和奋斗,拼搏与热爱,将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刃。"渐渐地,我发现,C同学眼里的愁云淡了,开始有星光在闪烁,我知道,那是自信的星火重新燃起的信号。
四、绽放: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年与我的学生共同书写的成长故事,恰如一片次第绽放的花园——有的早樱般绚烂夺目,有的寒梅般静默生长,但每一朵都值得被岁月温柔以待。
那个与我做约定的少年对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期间拿下各类科创获奖;总挂科的游戏少年“迷途知返”,逐渐补回了自己的学业;国家奖学金、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志愿者、青岛市千名优秀大学生,各类奖学金、科创获奖......当学生带着获奖找我说“老师说'成长不是变成别人,而是找回自己',这话治好了我的焦虑",当主题班会上,学生将“无悔青春”定为年度关键词,原因是“因为这里有让我们敢摔倒再爬起来的土壤。”那些被揉碎的时光忽然有了棱角。
这或许就是辅导员工作的奇妙之处——我们永远看不到所有花开,却知道春风曾拂过整片原野。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精神,逐渐读懂其中真意:爱的教育不在宏大的说教,而在查寝时顺手关上的窗户、情绪崩溃时递上的那包纸巾、学生撒谎时看破却不点破的沉默、学生成功时比获奖者更颤抖的掌声......
五、留白:一直延展的画卷
记得学生入学时,我问过一个问题:“你希望大学收获什么?”高频答案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今天,我想对之前的自己说:“你正见证着这些‘更好’的诞生。”教育不是雕塑,而是唤醒;不是填充,而是点燃。当我以躬耕的姿态贴近土地,听见的是无数种子破土的声音。教育的丰碑从不在云端,而在那些被晨光照亮的早自习教室,在深夜走廊的轻声交谈,更在某个学生顿悟时眼底闪动的光——那是耕耘者最珍贵的丰收。
作者简介
管廷晋,男,中共党员,设计学硕士,现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辅导员,青岛理工大学MAE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指导教师。先后负责学风建设、新闻宣传、学科竞赛等工作。获评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创意大赛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健美操、啦啦操锦标赛优秀教练员、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坚持理论和实践研究,参与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一项,参与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课题3项,参与校级教改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