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3件,一等奖13件、二等奖23件、三等奖35件。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师德典范”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粉笔灰在晨光中起舞的刹那,我忽然意识到讲台前的自己已走过第十七个春秋。从2008年踏入青岛理工大学的青涩辅导员,到如今在土木工程学院执守杏坛的一线教师,岁月将额头的褶皱化作年轮,开启了一场绵延的四季轮回。
一、引路人的春日絮语
研究生党总支办公室的玻璃窗,总映着往来学生的青春剪影——那是我教育生涯的起笔之地。2008年,王乐生书记带着全校唯一的研究生辅导员(彼时的我),共同管理着各个专业近千名研究生。党团建设、日常管理、奖助评审、就业指导......纷繁事务如春日繁花,却在忙碌中绽放别样生机。
王书记认真负责,和学生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官架子,干练的身影穿梭在学生宿舍检查安全,深夜值班室的灯光常为迷途学子亮到天明。他教会我,教育者的第一粒纽扣是用“共情”系紧——当学业压力让科研苗子垂头,递上的一杯热茶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当就业焦虑在求职季蔓延,热心地为同学们搭建校友间的联系就是最直接的托举。
研究生会和团总支的学生干部,是我最为得力的助手。每周的干部例会像思想的头脑风暴;“素质拓展”里背摔的那声呐喊,让陌生的面孔瞬间贴紧;“研究生之夜”的舞台下,我们蹲着修改节目单的身影,与台上的现代舞、吉他弹唱一起定格成永恒。2009年开设的“鼎新研究生讲坛”,让学界大咖与科研新锐同台论道;2014年创办的“青理研华”微信公众号,将我校研究生的风采转化为指尖上的灵动……当毕业季的校友录在打印机里簌簌吐出,我忽然懂得:真正的引路人,不是前方的灯塔,而是和学生一起点亮彼此的星火。
二、授业者的秋收时节
2016年那个飘着银杏雨的冬日,我把最后一批学生档案移交时,档案柜里躺着的第一届毕业生合影边缘微微卷起,成了时光的注脚。
转型从来不是转身的瞬间,而是漫长的破茧。来到土木工程学院之后,我加入了凌贤长老师领衔的重大岩土工程创新团队。凌老师是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还是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的第一完成人。虽然他科研成就很高,但却非常低调,总是奔波在各个工程上。他常说:“搞科研,就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论文不在期刊里堆出来,是需要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研究生导师,当研究生们在数值模拟中迷失,我会带他们来到工程现场,看轰鸣的机械切开岩层的火花如何校准数据曲线。
如果说科研传承是将算法焊进山河,那么教学传承则是把粉笔灰揉进年轮。第一次上课时,我跟随山东省教学名师时伟老师观摩《土力学》课堂。她把土的压缩性比作"海绵被挤压时的形变",把土的渗透性喻为“茶水透过茶叶包”,枯燥的公式在她的比喻里活成了学生眼中的花火。“教学是用创新点亮知识的过程”,她在我备课笔记上写下这句话,“每一次创新都是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阶梯。”在她的鼓励下,我开始突破自我,撰写教材、申请教研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参加教学比赛,最终斩获山东省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批多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开启了我的教学创新之路。
章伟老师则教会我教学的另一种维度。作为《工程地质》课程负责人,她带着我挖掘课程思政的矿脉,把汶川地震遗址的裂缝转化为课堂上的爱国情怀,把万种地貌与矿物岩石变成虚拟仿真三维模型,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转换为慕课西行的同步课堂。如今,这门课被评选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沿着她铺设的阶梯,我不仅在青岛市教学设计竞赛中斩获二等奖,更在智慧树杯课程思政大赛中折桂。最重要的是,我的学生们用期期不落的满勤与课堂上闪烁的求知目光,为我的教育理想投下了最珍贵的认可票。
三、墨色未干的岁月长卷
路过学院大厅,看见年轻辅导员正带着学生张贴研究生复试安排。阳光透过窗户,在他们的眉眼间洒下细碎的金箔。光影重叠间,我忽然想起那年带着研究生迎新的时光。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程的奔赴,当我们以岁月为笔,在时光长卷上写下的每个字符,都会在某个转角处与年轻的生命相遇,化作照亮前路的星辰。
从学生工作到三尺讲台,从“引路”到“授业”,不过是以不同的姿态守护同一片春华秋实。就像老校区礼堂前的那株樱花,年复一年地绽放,不为惊艳时光,只为守护每个途经它盛开的春天。当粉笔灰在晨光中再次起舞,我愿以教育者的姿态,继续在这场永恒的轮回中,书写属于青理人的师道传承。
作者信息:
张瑾,系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

个人照片(2025年)

组织研究生会换届竞选(2009年)

第五届研究生之夜(2010年)

主讲《工程地质》慕课西行同步课堂(2023年)

毕业研究生合影留念(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