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典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师风 >> 师德典范 >> 正文

讲台上的星辰
理学院  徐伟  一等奖

时间:2025-05-09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3件,一等奖13件、二等奖23件、三等奖35件。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师德典范”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每一位教师都是一颗星辰,用自己的光芒照亮着学生的成长之路。我,作为青岛理工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这条充满爱与责任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从教故事。我的故事,既有对过往经历的深情回望,也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憧憬,它像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面前。

一、初心:大山里种下的理想火种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姥姥家度过的。那是一片被连绵的山峦温柔环抱的土地,中间静卧着一座水库。于年幼的我而言,水库就是“大海”,承载着我无尽的遐想。那里没有学校,孩子们三五成群地上山放羊、捉蚂蚱,下河捕鱼虾,享受着童年的欢乐。夕阳西下,村里的大人们担着水桶去清泉挑水,我们这些孩子就聚在清泉旁的大石头上,对着村子大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激昂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二、传承:课堂上始终萦绕的三尺春风

踏上求学路,遇到了许多良师,其中大学时的刘老师对我影响最为深远。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头发花白,微驼的脊背承载着数十年教学生涯的积淀。在课堂上,刘老师总是神采奕奕,声音洪亮,粉笔字刚劲有力。他从不用教案,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每当遇到难题或大家满脸疑惑时,他就会穿插讲讲自己的有趣经历或小笑话,逗得我们开怀大笑。他常常找我们谈心,将毕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无私的爱温暖着我们的心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为我树立了榜样。历经数载寒窗苦读,我终在时光长卷上落下笃定的句点,入职青岛理工大学,既承蒙师恩润泽,亦得偿夙愿初心,执起教鞭,踏上三尺讲台,只是故事刚刚开始……

和刘老师不同,我主要承担公共数学课程教学工作。2022-2023学年第2学期,开学首周,几乎每节课都有一个穿着深色衣服的学生拦住问我:“老师,这个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应该怎么理解……”我随手圈出漏洞,他恍然大悟地“啊”了一声,眼睛倏地亮起来。离开时,我随口问:“你叫什么名字?”他愣了一下:“熊……熊天成。”后来发现,这位学生很喜欢问问题,无论小课间还是大课间我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这个题……”。每周三节高数课后,他几乎总会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抱着课本或习题册跟在我身后。从教室到办公室,穿过走廊,解答疑惑,也会聊聊最近的学习状态、正在准备的竞赛、考研等。除了线下问,线上我也经常收到他发来的照片:老师这个题三重积分的区域怎么看、老师这样做对不对。由于本身就很喜欢数学,他的成绩也没有让我们失望,大一成绩整体排名位居第一。成绩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卷面上,他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平时上课时我会说一些之前优秀学生的事迹,他记住了,也用实际行动做到我会在学弟学妹中传颂的榜样,“我有一个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叫熊天成”。学期末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和感谢,刘老师当年种下的那株桃李,如今已在更多年轻的生命里抽枝散叶。

三、使命:灵魂中永不熄灭的科学星空

转眼间,我已在青岛理工大学这片沃土耕耘了四个春秋。为了给学生呈现最精彩的课堂,课前我尽力做足功课,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教学技巧听,仔细观察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节奏,利用慕课视频学习不同的讲课风格,汲取百家之长,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我时刻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状态,也会适时地停下手中的粉笔,讲讲科学家们和优秀学生的学习经历,尝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明白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批改作业和答疑是我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课后,我会及时整理学生的问题,分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讲课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教书育人的同时,我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敏锐与热忱。阅读文献、开组会、指导学生、写论文,在复杂介质中溶质反常扩散的理论模型和应用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 SCI 期刊论文15篇。长途漫漫,还需继续努力。

传授知识是我为人师的基本责任,促进学生多维能力的综合提升是我为人师的追求。学科竞赛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舞台,是学生夯实课堂知识根基、激发创新潜能的关键阵地。数学建模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重要手段。自 2010 年以来,我校累计获得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29 项,国家二等奖 79 项,山东省一等奖 251 项,山东省二等奖 250 项,省三等奖 117 项,成绩斐然。在前辈们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数学建模教练团队,积极参与竞赛宣传、培训和指导,耐心地带领学生剖析竞赛题目,从题目背景到核心要点,从基础知识点到拓展应用,逐一深入探究。从省级奖项到国家级荣誉,每一份荣誉都是对学生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也给我莫大的鼓舞。所教授的管理学院 21 级本科生申文莹、葛平茹获奖后将研究成果打磨成功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现今已顺利保研至深圳大学和东北大学。2024年12月,原公共数学党支部换届重组,正式更名为数学建模强基赋能创新团队党支部,在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下,我荣幸地当选为支部书记。数学建模是教书育人的“实践场”,而教书育人则是数学建模得以传承与发展的“精神内核”。在这个“实践场”中,数学建模作为桥梁,巧妙地连接起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每一次竞赛、每一个项目,都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锤炼与考验,这正契合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支部名称的变更,承载着更高的期望与要求。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期望,我深知自己肩负的压力与责任。

如今办公室的抽屉里,存放着许多学生的感谢信和贺卡,偶尔翻开,总会备受鼓舞。青岛理工大学的讲台承载过无数学子的追梦故事,而我何其有幸,能成为这些故事的倾听者与守护者。教育,是师生共同谱写的双重奏,在布满演算公式的黑板前,我与学生的故事,不过是万千师生缘中的微小注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相遇,构成了教育长河里永不熄灭的星光,照亮着后来者追寻梦想的道路。这或许便是教育的真谛——以心换心,静待花开。

此刻,在某个教室的角落,又有少年正提着问题等在讲台旁,他们的眼里闪着同样的光……


个人简介:

徐伟,女,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师,主要讲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课程。

上一条:【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张瑾:岁月为笔:在引路与授业间书写师道传承

下一条:【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胡耀增:师者本色——躬耕不辍,在机械轰鸣中点亮理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