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成果,生动讲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二级党委推荐、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3件,一等奖13件、二等奖23件、三等奖35件。教师工作部即日起在“师德典范”专栏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系的一名教师,我站在讲台上已有十八个年头。这些年来,我的生活始终与齿轮、图纸、三维建模软件为伴,但最让我骄傲的,不是发表的论文或获批的专利,而是那些为了理想和我一起熬过夜、流过汗的年轻面孔。每当看到学生从迷茫到坚定,从纸上谈兵到动手创新,我总想起自己初入教职时立下的信念: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种;躬耕教育,便是用双手托举未来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一、实验室里的“后进生”,教会我何为“躬耕”
2016年的一天我在工程训练中心看到学生郝鑫华蹲在地上摆弄一台故障的3D打印机。他头发乱蓬蓬的,衣服袖口沾满油污,见我进门,突然红了眼眶:“老师,我是不是特别笨?这机器我修了三天都没弄好......”。原来他设计的机械臂关节零件因打印参数错误导致强度不足,连续三次测试都发生断裂。这个来自青岛的男孩,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却在实践环节屡屡受挫,甚至萌生退意。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搬来凳子和他并肩坐下:“我读研时跟着导师做动车组齿轮箱项目,光是一个轴承装配误差就反复测算两个月,图纸摞起来比人还高”。我一点点拆解传动结构,教他如何用软件模拟受力,如何从断口纹路判断材料缺陷。当打印机终于吐出合格的尼龙齿轮时,小郝突然说:“老师,谢谢您,您像我爸修理拖拉机一样认真”。这句朴实的比喻,让我心头一颤——原来真正的躬耕态度,不在于高深的理论,而在于俯下身子的耐心。
二、赛场烽烟砺锋芒:让知识在实践中淬火成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始终指引着我的教学方向。2017年当我们为某食品企业设计的自适应装箱机械臂斩获国家级金奖时,学生小李在颁奖台上说:“我们终于触摸到了工程师的灵魂。”这句话让我想起达芬奇的箴言:“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2023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前夕,学生小周的水环境智能调节生态球因路径规划算法漏洞,在测试中撞上了河岸。他瘫坐在实验室角落:“我们准备了一年,这下全完了。”我递给他一包螺丝钉:“知道机器人最不怕什么吗?——拆卸重组。”我们彻夜修改代码,重新校准传感器,重新进行产品的组装升级。最终,这套系统以“精准可靠,智能调控”的优势夺得省二等奖。站在领奖台上,小周哽咽道:“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工程师的起跑线。”
三、跨越海峡的“技术取经”:从台湾到临沂的实践传承
2018年9月,我赴台湾东南科技大学交流学习,师从黄仁清教授。黄老师是精密制造领域的专家,他常说:“技术无边界,但匠心需传承。”在他的实验室里,我们接触到国际领先的金属3D打印和微纳米加工技术。白天,我和学生记录设备参数、分析工艺细节;夜晚,我们在宿舍里讨论如何将技术本土化。返程前,黄老师送我一本《精密制造手札》,扉页上写着:“教育者的使命,是让知识跨越山海生根”。
回到临沂校区,我将台湾所学注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面对实训设备精度不足的困境,学生用三维建模逆向破局:小刘团队发现本地钢厂铬铁合金粉末成本仅为台湾材料的1/5,但流动性差导致打印件多孔。他们创新采用“振动筛分+三次预烧结补偿算法”,在SolidWorks中反复优化热传导模型,最终将齿轮误差从0.15毫米压至0.07毫米。实训室的深夜,鼠标点击声与打印机嗡鸣交织成奋斗的乐章。
这份坚持在2024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爆发。参赛作品“高精度变速器三维优化方案”需在CATIA中实现2000多个特征参数的联动调整。备赛期间,学生小周为校正0.01毫米的齿形偏差,连续两周每天工作16小时,直到在ANSYS仿真中发现:将渐开线齿廓改为双圆弧齿形,可提升15%传动效率。答辩现场,当评审专家质疑“本科生能否掌握金属打印核心工艺”时,团队展示出42版参数迭代记录和山东气候补偿模型,特别是三维爆炸图中标注的117处优化细节,让作品从50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国家二等奖。
四、十年树木终成林:静待花开的教育诗篇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让我在教育的漫漫长河中保持着农人般的耐心。教育本就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坚持,而我愿永远做那个在机械轰鸣声中,为学生扶稳图纸、点亮明灯的人。因为我知道,今日实验室里这些沾满机油的手,终将托起中国智造的未来。十八年教学生涯,我逐渐懂得:教育家精神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那些湿漉漉的深夜来访中,在允许学生说“我不会”的包容里,在把每一个迷途的孩子重新托举到阳光下的执着里。
我始终相信,作为一名高校机械专业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传递技术,更是点燃火种。教会他们用轴承承载时代重量,用螺栓紧固社会责任,这才是机械人最浪漫的使命。
个人简介:
胡耀增,男,副教授,中共党员。现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副主任,长期从事机械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指导百余名学生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赛等获国奖20多项、省奖80多项。
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5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加厅局级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7项;授权国内外专利(含软件著作权)20余项;2020年获临沂市科学技术奖和临沂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各1项,并代表校区参评“齐鲁最美教师”;2021年获批山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多次获评“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就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