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鲁教高字[2005]8号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同时,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意见》,努力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现就我省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要求
1.加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办高质量、高水平、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2.加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的任务要求是:着眼于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人才质量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注重实践环节,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培养多样化人才
3.统筹规划,积极引导,突出办学特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科学规划我省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实施“名校工程”,重点建设几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和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学科领域和服务面向,增强自主
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在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和办学面向上合理定位,形成特色,办出优势,办出水平。
4.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生源状况和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推进和完善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使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能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重视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高层次人才和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巩固基础好、影响大、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保护传统学科、基础性专业和特殊行业所需专业。营造并重点扶持我省和高校的学科专业制高点,并以此带动学科专业群的构建。大力培育学科专业增长点,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遵循市场规律,重点扶持一批能推动我省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高新技术学科专业。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定位和条件,集中力量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和支撑专业。5年内建设500个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示范性专业。
三、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
6.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合理处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把加强基础和强调应用性有机结合。本科院校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要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范围,,实行弹性学制,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探索校际间学分互认的管理机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加强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工作,4年内确定300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7.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材建设。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大力锤炼精品教材。规范教材选用机制,优先选用精品教材。对发展迅
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大力提倡引进、编写和使用反映学术发展前沿的、高水平的、有特色的先进教材,理工、财经、政法、农林、医药类专业使用近3年出版的教材比例要达到50%以上。鼓励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外语授课率。制定省级优秀教材评选办法,推动我省教材建设。
8.改革英语教学,重视应用能力培养。做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和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创造良好条件。继续做好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工作,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9.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正常教学工作秩序。高等学校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完善教学管理机构,进一步落实教务科(处、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指导、协调、监督作用。配备得力教学管理人员,提倡不同院校之间教学管理人员相互挂职,交流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建立教师工作规范,保证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狠抓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完善机制,突出重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0.加强制度建设,激励教师提高水平,确保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奖励机制,加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加大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导和测评,建立教师教学业绩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紧密衔接的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副教授为学生授课是主业,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专科学生授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每学年至少为本专科学生讲授~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专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完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助教工作的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校内外培训与进修,不断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要达到50%以上。通过从校外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任教师,逐渐形成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11.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实施“教学名师工程”,
制定名师培养汁划,3年内在全省评选150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评选一批“双师型”优秀教师。以提升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做好“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以及特聘教授、省级学科带头人的遴选、聘用和创新人才工程工作,面向海内外引进100名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选拔300名创新人才,支持和培育500名基础学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名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100个优秀创新团队,支持和培育50名高科技开发优秀人才。遴选1000名至1500名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促进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启动“山东省教师教育计划",构建适应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教师教育体系。
五、构建平台,加快开发,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12.构建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山东省教育网主干网建设,构建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探索建立和形成山东省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山东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实现电子图书、电子文献数据库等网络文献电子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发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加大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力度,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教育教学素材库,研究开发网上实验系统和仪器设备远程共享系统,逐步形成网上学习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动多媒体教学,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
13.打造精品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明确目标,加大投入,五年内保证高质量完成500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确保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被纳入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并通过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面向全省高等学校免费开放,使其积极发挥辐射示范作用。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
六、完善标准,强化建设,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4.完善评估体系,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T作水平评估。继续完善高职院校与成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专家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专科层次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独立、自主的专门评估、认可机制,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将作为考核高等
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并为学校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进行资源分配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实行5年一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15.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建立专业评估标准和办法,加强对学科专业的管理和评估,特别注重对新设专业和布点较多专业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适度向社会公开。高等学校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等内部评估工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争取几年内逐步在全省建立起多元、客观、科学、动态、全面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七、加强合作,重视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16.强化育人意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政策导向,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实际,可实行多学期设置、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人才并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岗位,企业接纳大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所发生的相关费用以及高校开展岗前专业培训所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按规定计入企业成本。提倡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使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在组织与领导机构、教学管理、指导教师管理、质量评价与运用机制、学风建设、经费投入等方商
强化管理,确保高等学校毕业生质量。
17.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和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10个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50个省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试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程教材和研究基地建设。
八、改进方法,培养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8.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编写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19.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厂矿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本专科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深入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积极健康的大型竞赛活动,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0.重视人文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重视大学生职业文化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九、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确保教学运行需要
21.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通知》 (鲁教财字[2004]1 5号)精神,强化预算管理,调整支出结构,优化教学经费支出预算。大力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从紧安排行政性支出,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与维修、教学差旅等教学运行的需要。我厅将定期检查公布各高等学校的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并将其作为学校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22.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切实解决目前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根据勤俭节约的原则,通过国家、地方。学校和个人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切实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支持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23.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重中之重,持续抓好这项工作。要经常研究分析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要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开创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二OO五年十一月十二日